2021-08-27 / 2004
证券时报记者 贺觉渊
8月27日,财政部发布《2021年上半年中国财政政策执行情况报告》。《报告》提出,下一步,财政部将精准实施宏观政策,提升积极财政政策效能,加快下半年预算支出和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进度,聚焦支持实体经济和促进就业,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动力活力,同时健全跨周期调节机制,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、稳定性、可持续性。
《报告》指出,上半年,财政部认真贯彻落实“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质增效、更可持续”要求,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、稳定性,不急转弯,保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,兼顾稳增长和防风险需要,合理安排赤字、债务、支出规模,以更大力度调整优化支出结构,加强财政资源统筹,强化地方政府债务管理,促进财政可持续发展,确保“十四五”开好局、起好步。
一是保持适度支出强度,增强财政可持续性。今年赤字率按3.2%左右安排,比去年有所下调,赤字规模为3.57万亿元,比2020年减少1900亿元,统筹宏观调控需要和防范财政风险,健全跨周期调节机制,有效保障党中央、国务院确定的重点任务,并为今后应对新的风险挑战留出政策空间。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安排超过25万亿元,增长1.8%,增强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,促进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。新增专项债券安排3.65万亿元,比上年减少1000亿元,积极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。不再发行抗疫特别国债,地方公共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、保基本民生等支出通过正常渠道给予保障。
二是持续推进减税降费,激发市场主体活力。继续实施制度性减税政策,延长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优惠等部分阶段性政策执行期限,实施新的结构性减税举措。突出强化小微企业税费优惠,在继续落实好小微企业普惠性减税等政策的同时,进一步加大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税收减免力度,大力支持制造业和科技创新,增强企业活力和发展后劲。预计全年为市场主体新增减负超7000亿元。
三是建立常态化直达机制,提高财政资金效率。完善直达资金管理制度,扩大直达资金范围,将27项转移支付整体纳入直达范围,资金总量达到2.8万亿元,比上年增加1.1万亿元。健全直达资金监控体系,盯紧盯牢直达资金的分配、拨付和使用,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绩效。截至6月底,直达资金已下达92.5%,具备条件的资金全部下达。同时,加快建立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,推动将绩效管理实质性嵌入预算管理流程,加强绩效结果应用,把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好用到位。
四是加大转移支付力度,兜牢兜实“三保”底线。在实际新增财力有限的情况下,今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安排83370亿元,其中一般性转移支付75018亿元,增长7.8%,增幅明显高于去年。加大财力下沉力度,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向中西部和困难地区倾斜,支持地方尤其是困难地区正常运转,以及公共服务提供和民生事业发展,增强地方“三保”保障能力。
五是大力支持科技创新,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。着力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,支持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。大力推进科技创新,加强基础研究投入,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,支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,推动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,促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。支持外资外贸发展。
六是尽力而为、量力而行,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。结合财政状况和实际需要合理确定民生政策,推进民生支出清单管理。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,提高民生支出资金管理的科学性。完善再分配机制,强化对低收入群体的兜底保障。千方百计增加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规模,并向财政困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倾斜,增强保基本民生的能力。
七是坚持政府过紧日子,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。把严把紧预算支出关口,严格审核新增财政支出,大力削减或取消低效无效支出,深入挖掘节支潜力。中央政府带头过紧日子,进一步大幅压减非急需非刚性支出,进一步压减一般性支出,把更多宝贵财政资源腾出来,用于改善基本民生和支持市场主体发展。
《报告》指出,下一步,财政部将精准实施宏观政策,提升积极财政政策效能,加快下半年预算支出和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进度,聚焦支持实体经济和促进就业,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动力活力,同时健全跨周期调节机制,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、稳定性、可持续性,统筹做好今明两年财政政策衔接,应对好可能发生的周期性风险,巩固经济稳中向好态势,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。
责编:杨国强
财政部:将加快下半年预算支出和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进度
2021-08-27 / 2004
证券时报记者 贺觉渊
8月27日,财政部发布《2021年上半年中国财政政策执行情况报告》。《报告》提出,下一步,财政部将精准实施宏观政策,提升积极财政政策效能,加快下半年预算支出和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进度,聚焦支持实体经济和促进就业,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动力活力,同时健全跨周期调节机制,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、稳定性、可持续性。
《报告》指出,上半年,财政部认真贯彻落实“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质增效、更可持续”要求,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、稳定性,不急转弯,保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,兼顾稳增长和防风险需要,合理安排赤字、债务、支出规模,以更大力度调整优化支出结构,加强财政资源统筹,强化地方政府债务管理,促进财政可持续发展,确保“十四五”开好局、起好步。
一是保持适度支出强度,增强财政可持续性。今年赤字率按3.2%左右安排,比去年有所下调,赤字规模为3.57万亿元,比2020年减少1900亿元,统筹宏观调控需要和防范财政风险,健全跨周期调节机制,有效保障党中央、国务院确定的重点任务,并为今后应对新的风险挑战留出政策空间。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安排超过25万亿元,增长1.8%,增强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,促进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。新增专项债券安排3.65万亿元,比上年减少1000亿元,积极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。不再发行抗疫特别国债,地方公共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、保基本民生等支出通过正常渠道给予保障。
二是持续推进减税降费,激发市场主体活力。继续实施制度性减税政策,延长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优惠等部分阶段性政策执行期限,实施新的结构性减税举措。突出强化小微企业税费优惠,在继续落实好小微企业普惠性减税等政策的同时,进一步加大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税收减免力度,大力支持制造业和科技创新,增强企业活力和发展后劲。预计全年为市场主体新增减负超7000亿元。
三是建立常态化直达机制,提高财政资金效率。完善直达资金管理制度,扩大直达资金范围,将27项转移支付整体纳入直达范围,资金总量达到2.8万亿元,比上年增加1.1万亿元。健全直达资金监控体系,盯紧盯牢直达资金的分配、拨付和使用,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绩效。截至6月底,直达资金已下达92.5%,具备条件的资金全部下达。同时,加快建立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,推动将绩效管理实质性嵌入预算管理流程,加强绩效结果应用,把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好用到位。
四是加大转移支付力度,兜牢兜实“三保”底线。在实际新增财力有限的情况下,今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安排83370亿元,其中一般性转移支付75018亿元,增长7.8%,增幅明显高于去年。加大财力下沉力度,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向中西部和困难地区倾斜,支持地方尤其是困难地区正常运转,以及公共服务提供和民生事业发展,增强地方“三保”保障能力。
五是大力支持科技创新,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。着力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,支持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。大力推进科技创新,加强基础研究投入,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,支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,推动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,促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。支持外资外贸发展。
六是尽力而为、量力而行,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。结合财政状况和实际需要合理确定民生政策,推进民生支出清单管理。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,提高民生支出资金管理的科学性。完善再分配机制,强化对低收入群体的兜底保障。千方百计增加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规模,并向财政困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倾斜,增强保基本民生的能力。
七是坚持政府过紧日子,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。把严把紧预算支出关口,严格审核新增财政支出,大力削减或取消低效无效支出,深入挖掘节支潜力。中央政府带头过紧日子,进一步大幅压减非急需非刚性支出,进一步压减一般性支出,把更多宝贵财政资源腾出来,用于改善基本民生和支持市场主体发展。
《报告》指出,下一步,财政部将精准实施宏观政策,提升积极财政政策效能,加快下半年预算支出和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进度,聚焦支持实体经济和促进就业,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动力活力,同时健全跨周期调节机制,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、稳定性、可持续性,统筹做好今明两年财政政策衔接,应对好可能发生的周期性风险,巩固经济稳中向好态势,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。
责编:杨国强
推荐文章